《养心歌》
邵雍
得岁月,忘岁月;得欢悦,忘欢悦。
万事乘除总在天,何必愁肠千百结?
放心宽,莫胆窄,古今兴废言可彻。
金谷繁华眼里尘,淮阴事业锋头血。
陶潜篱畔菊花黄,范蠢湖边芦月白。
临潼会上胆气豪,丹阳县里萧声绝。
时来顽铁有光辉,运退黄金无艳色。
逍遥且学圣贤心,到此方知滋味别。
粗衣淡饭足家常,养得浮生一世拙。
《养心歌》宛如一首悠扬的心灵乐章,以质朴而深邃的文字,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超脱尘世、滋养心灵的画卷。它蕴含着古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内心修养的独到见解,引领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得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。
开篇“得岁月,忘岁月;得欢悦,忘欢悦”,短短数语,便道出了一种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。岁月匆匆,如白驹过隙,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收获了时光的馈赠,经历过欢乐的瞬间。然而,不应让过去的时光成为束缚当下的枷锁,也不必执着于曾经的欢悦而无法释怀。学会忘怀,方能轻装上阵,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生活的起伏。这种忘怀并非忘却,而是一种放下执念、不被过往羁绊的智慧,让我们能够专注于当下,珍惜眼前的每一刻。
“万事乘除总在天,何必愁肠千百结?”此句将人生的种种境遇归结于命运的安排,传达出一种顺应天命的思想。世间万物皆有定数,得失成败往往并非人力所能完全掌控。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,我们常常陷入忧愁烦闷之中,纠结于各种烦恼无法自拔。但作者提醒我们,何必如此自寻烦恼呢?过度的忧愁不仅无法改变现状,反而会徒增内心的痛苦。不如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,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。这种顺应天命并非消极无为,而是在认识到自然规律和人生无常后,选择一种更加从容淡定的生活方式。
“放心宽,莫胆窄,古今兴废言可彻”,直接点明了养心的关键在于放宽心胸,切勿心胸狭隘。古往今来,无数朝代的兴衰更替、历史事件的起起落落,都揭示了一个道理:人生的境遇变幻莫测。无论是国家的繁荣昌盛还是个人的荣辱得失,都如同过眼云烟。如果我们总是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利益,心胸狭隘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,内心必然会被各种负面情绪填满。相反,当我们放宽胸怀,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人生,便能理解世间万物的变化皆有其规律,从而不再为琐事所困扰,内心也会变得更加豁达开朗。
“金谷繁华眼里尘,淮阴事业锋头血”,通过两个鲜明的历史典故,进一步阐述了人生的虚幻与无常。金谷园,曾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奢华府邸,园内亭台楼阁、奇珍异宝无数,尽显繁华富贵。然而,这般盛景如今已化为尘土,成为历史的遗迹。淮阴侯韩信,一生战功赫赫,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,但其事业的巅峰却伴随着血腥与残酷,最终结局悲惨。这两个例子生动地表明,无论生前多么辉煌荣耀,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不过是短暂的一瞬,一切荣华富贵都如梦幻泡影般虚幻不实。
“陶潜篱畔菊花黄,范蠡湖边芦月白”,笔锋一转,描绘了陶渊明和范蠡截然不同却同样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。陶渊明弃官归隐,在田园间过着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闲适生活。篱边绽放的金黄菊花,象征着他远离尘世喧嚣、淡泊名利的高洁品格。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后,功成身退,泛舟于五湖之上。湖边洁白的芦花在月光下随风摇曳,映衬出他潇洒自在、超脱世俗的心境。这两位古人以自己的人生选择诠释了一种超越功名利禄的生活方式,他们回归自然,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,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向往的精神楷模。
“临潼会上胆气豪,丹阳县里萧声绝”,此句再次列举历史典故,展现了人生境遇的巨大反差。在临潼会上,蔺相如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,力挫秦王,维护了赵国的尊严,尽显英雄气概。而曾经在丹阳县吹箫乞食的伍子胥,虽然早年落魄,但最终也成就了一番大业。这些故事告诉我们,人生充满了变数,一时的得意或失意并不能决定一生的命运。有时候,看似平凡无奇的人,在时机到来时也能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才能;而曾经辉煌一时的人,也可能遭遇命运的转折。因此,我们不应因一时的境遇而骄傲自满或灰心丧气,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和、坚定的心。
“时来顽铁有光辉,运退黄金无艳色”,以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时运对人生的重要影响。当好运降临,即使是普通的顽铁也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;而一旦时运不济,珍贵的黄金也会失去原有的光彩。这一观点与前文所表达的顺应天命相呼应,强调了人生的起伏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,外部的机遇和时运同样起着关键作用。明白了这一点,我们就能在面对成功时不骄不躁,在遭遇挫折时不怨天尤人,以更加从容的心态应对生活的种种变化。
“逍遥且学圣贤心,到此方知滋味别”,作者呼吁我们要学习圣贤的心境,追求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境界。圣贤之人看透了世间的名利纷争,不为外物所累,内心始终保持着平静与安宁。当我们努力修炼自己的内心,向圣贤的境界靠拢时,才能体会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生滋味。这种滋味并非来自物质的享受或外在的荣耀,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满足与喜悦,是一种真正的逍遥与自在。
“粗衣淡饭足家常,养得浮生一世拙”,最后两句回归到平凡的日常生活,倡导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。粗茶淡饭虽然平淡无奇,但足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。在这种简单的生活中,我们不追求奢华与浮躁,不刻意去算计和钻营,保持一份质朴与纯真。这种“拙”并非笨拙,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生活态度,它让我们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,守护内心的宁静与平和,在平凡的日子里滋养出一颗纯净的心灵。
《养心歌》犹如一位智慧的长者,在我们耳边轻声低语,诉说着人生的哲理和养心的秘诀。它教会我们放下执念,顺应天命,放宽心胸,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;它引导我们超越功名利禄的束缚,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;它提醒我们在简单朴素的生活中坚守本真,滋养心灵。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、节奏快速的时代,这首《养心歌》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,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剂心灵的良药,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归宿,过上一种真正充实、快乐的生活。
邵雍(1011年—1077年),字尧夫,自号安乐先生、伊川翁等,谥号康节,后人称其为“邵康节”,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、数学家、诗人 。以下为你展开介绍:
邵雍年少时便胸怀大志,刻苦好学。为了求学,他“寒不炉,暑不扇,夜不就席者数年”。广泛阅读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,对古代文化有着深厚的积累。后来拜北海李之才为师,学习《河图》《洛书》与伏羲八卦等象数之学,尽得其术。学成之后,邵雍出游四方,行程数万里,开阔了眼界,增长了见识。晚年定居洛阳,与司马光、吕公著等交往密切,这些人对他的才学十分敬重,常与之交游论道。司马光等人集资为他买了一座园子居住,邵雍在此度过了相对安逸的晚年时光,自号“安乐先生”。
先天象数学:邵雍的学说核心是先天象数学,他认为宇宙万物都可以通过象数来解释和预测。他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象数体系,以《易经》为基础,运用阴阳、八卦、天干、地支等概念,推演出宇宙的生成、发展和变化规律。例如,他提出“先天之学,心也;后天之学,迹也”的观点,强调先天之学是对宇宙本质的认识,而后天之学是对现象世界的描述。
宇宙观:邵雍主张“一元之数十二万九千六百年”的宇宙循环论,认为宇宙的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,经历生、住、坏、空四个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时间周期和变化规律。这种宇宙观对后世的哲学和科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
邵雍的诗歌创作独具特色,数量众多,有《击壤集》存世。他的诗风质朴自然、通俗易懂,不以华丽的辞藻取胜,而是以深刻的哲理和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。其诗常常蕴含着对人生、自然和宇宙的思考,如“一去二三里,烟村四五家。亭台六七座,八九十枝花”,语言简洁明快,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乡村画面,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。他的诗歌在宋代诗坛独树一帜,对后世诗歌创作尤其是说理诗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。
邵雍在北宋时期就享有很高的声誉,他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受到当时许多学者和士人的推崇。后世更是将他视为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,其象数之学对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他的学说不仅在国内传播,还流传到日本、朝鲜等国家,受到当地学者的研究和借鉴。在民间,邵雍也被神化,被认为具有神奇的预测能力,其形象和事迹在一些文学作品和传说故事中经常出现,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力。
上一篇:阅读启智:以史为鉴,照亮未来